欧洲的能源危机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至少从能源的刚性需求上,欧洲人已经度过了最紧急、最要命的时刻。化石能源如果越来越便宜,在不考虑气候危机的前提下,能源转型速度的确有可能会放缓——除非他们担心自己在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中掉队。
实际上,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道德往往是脆弱的。特别是当下,西方主要经济体普遍增长乏力、金融与债务危机四伏,同时叠加地缘政经关系日趋复杂、保护主义盛行等各种因素,气候目标实现起来,也许会变得更加艰难。
举个眼前的例子,日本核废水排海,其实就是在利益与道义、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做出了匪夷所思的选择。
第二,从能源安全角度,这不仅是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一场合作,更是关于自身未来的一场竞争。
能源是百业之基。新能源,打个不太准确的比喻,就是未来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谁掌握了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掌握了世界的未来。
所以,在化石能源时代掌握主动权的欧美,自然不甘落后;享受石油红利半个多世纪的中东,同样不甘落后;新兴经济体当然更不会——至少在新能源面前,大家是相对平等的,不能再次输在起跑线上。
这就是能源安全的本质。所以,新能源领域的全球化竞争,一定是长期而全面的,一定是深入而彻底的,一定是激烈而残酷的。所幸的是,我们现在遥遥领先走在了前面,但切不可掉以轻心——在核心技术上,在关键原料上,在制造能力上。
第三,从现实看,新能源制造业正在重构传统制造业。
今年10月1日以后,欧盟开始正式征收碳税,从现在到2025年为过渡期,从2026年至2034年间逐步全面实施。这是一项复杂的挑战,在未来也可能会工具化。
另外,最近一个月来,欧盟针对我国的光伏、锂电、新能源车,连续出台了不少法案。所谓反补贴也好,所谓减少对关键物质供应的单一依赖也罢,其实都是表象。
从欧洲当下现实看,如前所述,其工业正在萎缩,甚至包括德国这样的制造强国、汽车工业强国。所以,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欧洲应对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都如此迫切、仍要在上述领域频频制造矛盾。
多少年来,欧美已经适应了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我们也习惯了赚辛苦钱。这没有问题,但这并不合理,也不公平。所以,当中国企业进入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我们的高端制造业正在重构既得利益者的高端制造业时,发生矛盾和冲突,几乎是一定的。
今年一季度,我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这个消息对于日本、对于德国是一种多大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当然,我们自己的光伏新能源企业已经卷到不行,卷完国内卷海外。中国企业多少年下来,早已经习惯了价格战,但通过技术专利等壁垒、习惯于享受高毛利的欧美企业肯定吃不消。
综合以上,欧洲光伏与储能市场会发生微妙变化,在赶碳号看来是一种必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提前洞察到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不同经济体而言,在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以后,放下成见、共同寻求和建立起大家都能接受的、公平的游戏规则,才是符合全体共同利益的一种终局。对此,我们应有信心,也必须要有信心。
来源:赶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