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Power Generation

发电企业协作网
  • 2024火电低碳化改造技术论坛暨环保、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交流研讨会
  • 全国热电节能减排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 第八届全国热电产业年会暨清洁供热 技术交流研讨会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要闻动态

煤电前路:冬已去,春未来?

  一位长期从事电力市场研究的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无论是直接交易、现货市场还是辅助服务市场,本质上是单一电能量市场,而单一电能量市场竞争设计依据的是边际定价思路,机组固定投资成本难以通过它来完成回收。本轮市场化改革开始时,仍有许多机组投建不久,尚未收回固定成本,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装机,把这些都“压”在电能量市场身上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从管制走向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同样面临如何覆盖发电机组搁浅成本的问题。英国剑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商业经济学教授Michael Pollitt在2019年中接受eo采访中提到,在美国市场开启时,政府允许电厂向用户征收搁浅成本,如果市场价格下降,用户未必能立刻享受到全部红利,有一部分要返还给电厂,直到电厂的搁浅成本回收完毕为止。

  而美国大部分电厂都是私营公司,中国大部分则是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面对的另一边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中“嗷嗷待哺”的大用户,让他们立刻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比补偿搁浅成本更为迫切。Pollitt建议,可以考虑一个折中的办法,区分进入市场还没来得及收回固定成本的机组和已经完成大部分固定成本回收的旧机组,给前者设置一定的补偿机制。

  遗憾的是,在本轮改革前半段并没有付诸实践。

  整合VS.市场,谁来“救市”?

  《中央企业煤电资源区域整合试点方案》(下称《方案》)的发布,瞬间引发了电力行业的热烈讨论。有人视其为“救市”方案,也有人担忧电力的未来。

  按照《方案》,试点首先落在甘肃、陕西(不含国家能源集团)、新疆、青海、宁夏等5个煤电产能过剩,煤电企业连续亏损的区域。原则上根据5家央企发电集团所在省级区域煤电装机规模、经营效益确定牵头单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电价、过剩产能消纳、煤电联营,各企业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等因素,确定中国华能牵头甘肃,中国大唐牵头陕西,中国华电牵头新疆,国家电投牵头青海,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宁夏。

  一位多年从事煤电行业的人士说,放任煤电亏损是万万不能的,大部分煤电企业是国有企业,大批煤电的倒闭将导致无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财富的损失。煤电资源按区域整合或许是集中处理债务,为发电集团及时止损最快的办法。

  更多的人第一反应是,电力市场将受到严峻考验。从5号文到9号文,历经区域市场折戟沉沙,终于探索出的省级市场模式会因为资源整合,出现单个集团煤电装机份额过高而导致市场集中度过高,进而使市场出现近乎单一卖家的情况。

  初步测算显示,在《方案》中提到的西北5个试点省区,整合后单一集团所属煤电装机规模占全省发电装机比例并没有预想中那么“严峻”。而且,在目前已经开展电力现货试点的地区,同类型电源装机集中在同一集团旗下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多位业内人士推测,本次试点可能先在煤电生存困难的西北、西南、东北区域展开,同时,江西、湖南、河南等中部省份煤电也可能陆续跟进。这些地区要么是新能源富集地的电力送出省区,要么是近期电力供需趋紧的地方,从经济发展基础、电价水平及能源品种等角度看,建设省级市场,特别是电力现货市场的条件并不是最佳的。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当市场主体大都处在生死边缘时,生存还是毁灭比市场与计划之争更加紧迫。也有人提醒,《方案》或将对当前的市场化改革产生一定影响。

  有资深业内人士感叹道,当年“救济”煤炭行业的方法用到了煤电领域。

  轰轰烈烈的煤炭去产能之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稳价”措施,包括由大型集团牵头签订年度长期购售协议等等,从2016年电煤价格飙升开始,历经近两年才重新恢复到2019年的平稳水平。

  据eo了解,去产能期间形成的新的价格信号对行业带来的影响或许比想象中要深远。煤炭行业普遍达成共识,过去那样拼得“你死我活”的生产是自我毁灭,短缺才是对行业最好的保护。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忠明近日撰文指出,根据电规总院的测算,虽然未来全国用电增速会逐渐回落,但未来用电增长仍有较大潜力,预计2035年用电量达到12.2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8500千瓦时。

  他指出,目前电力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仍有短板和不足,未来需要研究在电力能源转型时,如何既能支撑新能源大规模的消纳、并网,同时还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预计2035年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左右。

  资源整合的方式尽管可以压降产能、整体减亏,新能源富集地的煤电市场空间持续承压,负荷中心环保约束趋紧是客观环境,如果没有更为合适的价格机制,未来或将再无新增煤电投资。而目前看来,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难以完全被替代掉。

  因此,探索建设容量市场的想法在业内颇为“流行”,而市场机制的设计、容量电价的疏导等细节问题或是未来年份里亟待讨论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提醒,设计容量市场不应以保证某种电源的生存作为根本目标,而是在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环境等约束条件下,为系统提供充裕备用资源的机制建设。

  大发展时代落幕,是相信行业整合还是坚持市场机制?可以说,煤电继2002年“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后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通知公告

【编辑: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