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可替代产品的风险,电力负荷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尖峰特性(全年负荷超过最大负荷90%的时段很少,基本不到2%),新能源的日发电曲线也是具有明显的尖峰特性,尤其是光伏发电。相对于一次投入巨大的独立储能电站,其他灵活性调节手段如可控负荷(我国夏季高峰时段空调负荷最高超过3亿千瓦),以及规模越来越大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通过有序充电和V2G形式,也可以为电网提供亿千瓦级别的调节能力。当然未来需求侧响应和电动汽车聚合的实际调节能力目前难以估量,但这二者在参与调解方面无疑具备极大的潜力。所以在储能调峰存在较多可替代产品的情况下,其竞争力需要基于多方面因素仔细考量。
独立储能发展建议
在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市场化成本的疏导问题。同样,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储能还面临着多变环境下的运行策略、电价机制、交易机制等问题。
储能在工程层面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竞争力永远是自身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储能的发展必须依靠于电力-能源大体系改革的稳步推进,储能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电力系统的转型深度绑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市场规则能够为独立储能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年03期,作者单位: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