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电价机制完善,工商储经济性提升。 大部分地区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从 2022 年 4 月至 2023 年 4 月,全 国峰谷价差超过 0.7 元/kWh 的省市的数量从 6 个增至 8 个;22 个省市 价差扩大;全国平均峰谷价差由 0.55 元/kWh 上升至 0.61 元/kWh。各 地峰谷价差普遍拉大,意味着配置工商业储能的套利空间扩大。
部分省份率先实施两充两放,增强工商储运营动力。近年来部分省份 将午间时段从“平时段”调整为“低谷时段”,浙江、湖北、湖南、 上海、安徽、广东、海南等省市的分时电价每天设置了两个高峰段。 当存在两个高峰段时,工商业储能系统可在谷时/平时充电,并分别于 两个高峰段放电,实现两充两放,进而提升储能系统的利用率、缩短 成本回收周期。
浙江等多地投资成本回收时间普遍缩短至 6 年以内。浙江、广东、海 南等省份峰谷价差较大,有些地区甚至达到 0.8 元/KWh 以上,并实施 两充两放,投资成本回收时间普遍缩短至 6 年以内。以晶科能源浙江 3MW /6.88MWh 用户侧储能系统项目为例,假设项目投资成本为 1.75 元/Wh,储能设备每年运行 330 天,每天两充两放,单次充电 2 小时。 参考浙江工商业峰谷电价差 0.71 元/KWh。据此测算得出:在项目寿命 期为 10 年的情况下,IRR 可达 11.68%,预计 6 年可以收回投资,具备 经济性。
零碳园区方兴未艾,是工商储重要切入点。 园区脱碳要求日益提高,储能系统是关键一环。2020 年以来,国家积 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从最初的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到低碳示范园 区、近零碳园区,再到零碳园区,园区脱碳要求越来越高。零碳园区 强调园区的低碳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重点从能源供给、能 源综合管控两方面着手,包括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等一系列绿色组合 拳是零碳园区的“标配”。

标准体系渐趋完善,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今年 4 月内蒙古发布的我国 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正式实施,该标准有助于推进零碳产 业园落地,形成可执行、可参照、可复制的规范标准。在此以前,全 国信标委、中国节能协会等行业机构也分别编制了《零碳智慧园区白 皮书》和《零碳工厂评价规范》,为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建设和行业健 康发展奠定基础。
零碳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贡献工商储未来主要增量。以政策文件和行 业标准为基础,全国积极推进低碳园区试点和零碳园区建设,2021 年 共开展了 6 个低碳省(区)和 81 个低碳城市、51 个低碳工业园区、 400 余个低碳社区和 8 个低碳城(镇)试点;2022 年,全国各地涌现 出多个新建或改建的零碳园区。目前零碳园区正在加速铺开并逐步成 熟,或将成为工商业储能打开的第一个量化市场。
据储能产业网,工商业储能需求高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工商业储能 装机容量将达到 66GW 左右。
3.2 供给端:行业竞争壁垒尚不明显,新进入者有望弯道超车
当前各企业的竞争壁垒尚不明显,新玩家有弯道超车可能。目前工商 业储能市场上除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派能科技等龙头企业外, 新兴品牌不断涌入,形成新老玩家共舞局面。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包括 时代星云、沃太能源、奇点能源等。争壁垒尚不明显,未来新进入者可 以通过资本融资、差异化市场开发、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等来实现弯道 超车。
目前出货量普遍偏小。据高工锂能统计,除个别以租赁模式推广市场的 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年出货量规模均不超过 200 台;第一批进入市场的 企业出货量规模多数在 100-200 台之间;2022 年新进工商业储能企业 大部分还处于设计产品、组建团队和品牌宣传等阶段,尚未真正有产品 进入市场。
主流产品容量约 200kWh。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主流产品容量为 170- 220kWh ,形成满充满放 2 小时的能量存储时间。部分企业如阳光电源 主推 1000kWh 产品,瞄准园区等客户。而出口海外的工商业储能多以 300+kWh 产品为主。
3.3 成本端:碳酸锂价格腰斩,行业盈利空间扩大
电池为储能系统第一大成本。储能系统成本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电池模 块、BMS 系统、集装箱(含 PCS 等)、土建及安装费用、其他设计调试 费。以浙江省一工厂的 3MW/6.88MWh 储能系统成本为例,电池模块占总 成本的 55%。
正极材料为锂电池主要成本。锂电池成本由五大原材料构成:1)正极 材料,国内储能电池绝大部分采用磷酸铁锂路线;2)负极材料即石墨; 3)电解液,溶质一般使用六氟磷酸锂。4)隔膜;5)锂电铜箔。以磷 酸铁锂电池为例,正极材料为第一大成本,占比达到 37%。

碳酸锂价格腰斩,成本端重压释放。2022Q4 以来,碳酸锂价格骤跌, 磷酸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价格随之下跌。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碳酸 锂价格已跌至 30.70 万元/吨,距去年最高点已回落超过 45%;磷酸铁 锂正极材料已跌至 9.7 万元/吨,回落幅度同样超过 45%。作为储能系 统的最主要成本,电池价格腰斩有效释放成本端压力,增厚行业盈利。
4、重点公司分析
4.1 开勒股份:HVLS 风扇龙头进军新能源,未来业绩可期
HVLS 风扇业务起家,版图拓展至新能源。公司深耕 HVLS 风扇行业十余 载,是国内行业中产销规模最大的厂商之一,22 年产量达到 23332 台。 2022 年 6 月起,公司进军工商业储能领域,旗下子公司安瑞哲主营用 户侧储能项目的开发、建设与投资,逐步成为“绿色工业整体方案解决 商”。
行业竞争格局未定,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工商业储能行业正处于市场 竞速期,行业内各企业普遍出货量较小,且大部分新进入企业还处于设 计产品、组建团队和品牌宣传等阶段,尚未真正有产品进入市场。公司 截至目前已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建立与整合储能产品供应链,具备先发优 势。
产品创新敢为人先,核心技术自研筑牢护城河。公司的工商业储能柜 产品“ARZ-ESS-100KW/233KWh-OUT 全液冷分布式储能电池系统”在行 业内用户侧储能系统率先采用电池系统和 PCS 变流器全液冷散热的设 计方案,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大幅提高整个 储能系统的综合效率,从而增加用户全生命周期收益,缩短用户的投资 回报周期。其中,BMS 系统和 EMS 系统均为自研,智能热管理系统的研 发亦有参与。
新老业务客户高度协同,铸就供应链及下游渠道壁垒。供应链壁垒: 公司在 HVLS 风扇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工商业客户资源,形成公司供应 链壁垒,集合上游资源,保障出货周期,以实现产品生产规模上量; 下游渠道壁垒:公司分布式光伏和储能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工商业客 户,与 HVLS 风扇业务在客户开发上具有高度协同性,因此公司开展新 能源业务具备独特优势。
4.2 阳光电源:深耕光伏逆变器领域,新能源业务全线开启
稳坐全球龙头,剑指储能大时代。公司专注于太阳能光伏逆变器、风能 变流器等电力电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可再生能源发电 行业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是我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 太阳能光伏逆变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居国内市场第一位,也是国 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能变流器生产企业之一,其风能变流器产品已 逐步具备了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