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
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储能主要应用于解决弃风、弃光,跟踪计划出力,平滑输出。
解决弃风、弃光。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发电功率波动性较大,特别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电网常常会出现无法把风电和光电完全消纳的情况。应用储能技术可以减小或避免弃风、弃光。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场站侧安装储能系统,在电网调峰能力不足或输电通道阻塞的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场站的出力受限,储能系统存储电能,缓解输电阻塞和电网调峰能力限制,在可再生能源出力水平低或不受限的时段,释放电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场站的上网电量。
跟踪计划出力,平滑输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时,出力情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使得电网的功率平衡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发电功率进行预测,以便电网公司合理安排发电计划、缓解电网调峰压力、降低系统备用容量、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通过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场站配置较大容量的储能,基于场站出力预测和储能充放电调度,实现场站与储能联合出力对出力计划的跟踪,平滑出力,满足并网要求,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友好性。
就全球储能市场而言,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在国外,日本是典型的将储能主要应用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国家之一。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是日本推动储能参与能源清洁利用的主要方式,北海道等解决弃光需求较强烈的地区,以及福岛等需要灾后重建的地区成为储能应用的重点区域。在国内,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中应用储能,以青海和吉林较具代表性,前者积极探索光储商业化,后者则是将电储能与储热综合应用试点。
(3)电网侧
储能系统在输电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作为输电网投资升级的替代方案(延缓输电网的升级与增容),提高关键输电通道、断面的输送容量或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水平。在输电网中,负荷的增长和电源的接入(特别是大容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都需要新增输变电设备、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然而,受用地、环境等问题的制约,输电走廊日趋紧张,输变电设备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发展和负荷增长的需求。大规模储能系统可以作为新的手段,安装在输电网中以提升电网的输送能力,降低对输变电设备的投资。
储能系统在配电网中的作用更加多样化。与在输电网的应用类似,储能接入配电网可以减少或延缓配电网升级投资。分布在配网中的储能也可以在相关政策和市场规则允许的条件下为大电网提供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除此之外,储能的配置还可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接纳分布式电源的能力等。
(4)辅助服务
在电力辅助服务领域,储能主要应用于调频、调峰和备用容量等方面。
调频。电力系统频率是电能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实际运行中,当电力系统中原动机的功率和负荷功率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电力系统频率的变化。频率的偏差不利于用电和发电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有时甚至会损害设备。因此,在系统频率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后,必须进行频率调节。调频辅助服务主要分为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AGC辅助服务)。储能设备非常适合提供调频服务。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储能设备提供调频服务的最大优点是响应速度快,调节速率大,动作正确率高。
调峰。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总的用电负荷有高峰低谷之分。由于高峰负荷仅在一天的某个时段出现,因此,需要配备一定的发电机组在高峰负荷时发电,满足电力需求,实现电力系统中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费间的平衡。当电力负荷供需紧张时,储能可向电网输送电能,协助解决局部缺电问题。抽水蓄能是目前完全实现商业化的储能技术,调峰是抽水蓄能电站一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备用容量。备用容量指的是电力系统除满足预计负荷需求外,在发生事故时,为保障电能质量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预留的有功功率储备。备用容量可以随时被调用,并且输出负荷可调。储能设备可以为电网提供备用辅助服务,通过对储能设备进行充放电操作,可实现调节电网有功功率平衡的目的。和发电机组提供备用辅助服务一样,储能设备提供备用辅助服务,也必须随时可被调用,但储能设备不需要一直保持运行,即放电或充电状态,只需在需要使用时能够被立即调用提供服务即可,因此经济性较好。此外,在提供备用容量辅助服务时,储能还可以提供其他的服务,如削峰填谷、调频、延迟输配线路升级等。
从全球来看,调频是储能的主要应用之一。根据往年数据,2016年、2017年,兆瓦级储能项目累计装机中,调频应用占比分别为41%、50%。在国外,依托自由化的电力市场,储能在美国辅助服务市场的应用一直引领着全球储能辅助服务市场的发展。在美国的区域电力市场中,储能系统参与二次调频的容量已占相当的份额。在中国,得益于政策推动,储能在我国辅助服务市场的应用比例已经从2015年的2%提升到2019年超过10%。联合火电机组参与调频业务,在京津唐、山西地区应用较广泛。
(5)用户侧
在用户侧,储能主要应用于分时电价管理、容量费用管理、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等方面。
分时电价管理。电力系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用电量会出现高峰、平段、低谷等现象,电力部门对各时段制定不同电价,即分时电价。在实施分时电价的电力市场中,储能是帮助电力用户实现分时电价管理的理想手段。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储能系统放电,通过低存高放降低用户的整体用电成本。
容量费用管理。在电力市场中,存在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电量电价指的是按照实际发生的交易电量计费的电价,具体到用户侧,则指的是按用户所用电度数计费的电价。容量电价则主要取决于用户用电功率的最高值,与在该功率下使用的时间长短以及用户用电总量都无关。使用储能设备为用户最高负荷供电,还可以降低输变电设备容量,减少容量费用,节约总用电费用,主要面向工业用户。
提升用户的电能质量和可靠性。传统的供电体系网络复杂,设备负荷性质多变,用户获得的电能质量(电压、电流和频率等)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用户侧安装的储能系统服务对象明确,其相对简单和可靠的组成结构保证输出更高质量的电能。当电网异常发生电压暂降或中断时,可改善电能质量,解决闪断现象;当供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可确保重要用电负荷不间断供电,从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提高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对于工商业用户,在其安装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厂房、办公楼屋顶或园区内投资储能系统,能够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的波动性、提高电能质量,并利用峰谷电价差套利。对于安装光伏发电的居民用户,考虑到光伏在白天发电,而居民用户一般在夜间负荷较高,配置家庭储能可更好地利用光伏发电,甚至实现电能自给自足。此外,在配电网故障时,家庭储能还可继续供电,降低电网停电影响,提高供电可靠性。
德国是用户侧储能商业模式发展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在区块链技术、云技术以及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带动下,预计短期内德国用户侧储能市场仍将引领欧洲储能市场的发展。在中国,用户侧是储能应用的最大市场,也是持续保持高增长的一个领域。安装于工商业用户端的储能系统是我国用户侧储能的主要形式,可以与光伏系统联合使用,又可以独立存在,主要应用于电价管理,帮助用户降低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
3、发展前景与趋势
在各国政策推动下,全球储能行业已步入发展初期,有国家甚至迈向商业化阶段。抽水蓄能比重超过九成,主要得益于其成熟的技术以及较低的成本。相比之下,化学储能才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发展潜力最大的储能技术。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响应时间更快,能够及时并持续向电网供电,确保电网的稳定性,因此累积装机占比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