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Power Generation

发电企业协作网
  • 2024火电低碳化改造技术论坛暨环保、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交流研讨会
  • 全国热电节能减排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 第八届全国热电产业年会暨清洁供热 技术交流研讨会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要闻动态

中国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之三: 环境保护措施篇

水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后,系统开展了流域梯级水电建设的生态累积影响和滞后效应研究,深化了拦河筑坝建库带来上下游水文泥沙情势变化、库区和下游水质、水温等水环境改变的研究,特别是闸坝的阻隔和水生生境变化及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和水库淹没对陆生动植物造成的影响的研究得到强化。目前,水电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已形成了“预防、减缓、修复”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体系,完善了水环境、水生生态和陆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水电开发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淹没、径流调节变化、大坝阻隔引起的对河流水环境、水生生态、陆生生态的影响。

对水文情势的影响较为直接,特别是大型水电工程,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河道水量的时空分布,造成库区水面增加、流速减缓、下泄水气体过饱和等,此外,部分水库水温可能呈现稳定分层结构,下泄水温较天然水温偏低。

对水生生态的影响是水电开发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情势变化、水温变化、大坝阻隔、水库淹没等均会对以鱼类为主要对象的水生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大坝阻隔鱼类洄游通道,水库淹没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适宜栖息地。

水电工程建设对陆生植被和陆生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陆生植被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施工占地、施工活动和水库淹没造成的植被损失,对陆生动物主要表现在枢纽工程和水库淹没对动物特定栖息地的影响,以及施工活动对周边动物的生存活动的影响。

二、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体系

水电开发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从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体系,极大程度地减缓了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规划阶段,坚持生态优先,按照预防、减缓、补偿、修复的顺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拟定流域环境保护措施体系与总体布局,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设阶段,在流域生态保护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开展水环境、水生生态、陆生生态等环保措施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确保环境保护“三同时”得到落实;运行阶段,注重各项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和效果评价,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提升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效果。

水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生态调度、生态流量泄放、水温恢复、水库水质保护、施工废(污)处理等;水生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生态调度、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生境修复等;陆生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库周防护林建设、水库消落带治理、生态廊道建设、特殊植被就地保护与异地人工构建、植被恢复,保护植物、狭域种、古树名木的就地保护、移栽、种质资源保护,动物救护、重要动物栖息地避让及人工营造、动物食源地建设、动物通道等。此外,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还需开展重要专题研究、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措施,以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切实起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为加强我国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托大渡河安谷水电站资源环境优势,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河网环境下的露天生态试验基地,也是世界范围内现存调控能力最强的露天试验场——安谷生态试验场,可有效指导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河湖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三、规划阶段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梯级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区域性、累积性、长期性、潜在性等特点,因此,在流域水电规划环评阶段主要是以避让预防为主,减缓修复为辅的原则规划环境保护措施体系。通过综合比选环境影响、水库淹没、建设条件及电力需求等因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规划梯级的实施方案和开发时序,对从源头上控制水电开发强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澜沧江水电规划阶段,为避让“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盐井盐田历史遗迹、土著鱼类栖息地等生态保护目标,经过分段规划环评和全流域规划环评研究,取消了卡贡、果念等5个梯级,减少装机21.9%,共保留天然河段305.2公里。金沙江上游水电规划贯彻“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推荐实施方案共8个梯级,未开发河段总长289.1km,占规划河段总长的37.4%,避让了金沙江上游规划河段沿岸所有的自然保护区,保留了规划河段奔达、洛须、玛曲汇口等多个鱼类产卵场,以支流为替代生境实现了波罗乡附近产卵场的生态功能,拟定了以预防规避措施为主,最小化、减量化及修复补救措施为辅的环保措施体系。

四、实施阶段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流量泄放和生态调度

生态流量是满足水电工程下游河段保护目标生态需水基本要求的流量及过程,包括水生生态需水、河流湿地需水、水环境需水、景观需水、入海河口生态需水和河道地下水补给需水等。

主要生态流量保障措施形式包括承担基荷任务、设置生态小机组、单独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等。采用生态小机组的工程如马马崖一级、滩坑,硬梁包、安谷、绰斯甲、托口等水电站;采用单独设置生态流量泄放洞(管)的工程有锦屏二级、两河口、杨房沟、卡拉、大华桥、乌弄龙、苏洼龙、金沙、金川等水电站;大部分工程采取承担基荷任务的方式保障生态流量。同时配套建设流量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或定期上报制度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保障生态流量按要求泄放。生态流量下泄已成为水电工程最基本的环保措施要求。

生态调度是指以满足生态需水为目标的水库运行调度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制定合理的水库调度规程,泄放合适的流量维持一定的流态和水位过程以实现如鱼类繁殖等重要生态功能,减缓或弥补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满足长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需求,2011~2016年,三峡水库连续6年开展了8次生态调度试验,2017年以来,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3座水库每年均联合开展生态调度试验。历年生态调度期间向家坝下游和葛洲坝下游江段均监测到了鱼类繁殖响应现象,在连续多年生态调度以及渔业资源保护等管控措施下,“四大家鱼”产卵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葛洲坝下游宜都江段“四大家鱼”产卵量从2011年的0.25亿颗增加到2019年的30亿颗。

2、分层取水

为减缓水库下泄低温水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来实现水库水体内热量调节和管理,包括多孔式、多节式、铰链式和虹吸式的分层取水,设置水温控制幕,破坏取水口附近温跃层,以及设置小型人工蓄水池进行人工晾晒和放置增温等其他补救措施。

分层取水作为减缓水库下泄低温水影响的主要措施,在近年来已实施的高坝大库水电工程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水电站,大渡河双江口、金川,雅砻江两河口、锦屏一级,浙江瓯江滩坑,贵州北盘江光照,湖北娄水江坪河,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等,均采用叠梁门型式。三板溪电站采用隔水幕墙的方式,董菁水电站采用了前置挡墙的方式改善下泄水温。目前糯扎渡、溪洛渡、光照、滩坑水、锦屏一级水电站电站都开展开展了分层取水的调度试验,均取得一定效果。

建设中的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分层取水口

(二)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水电工程对水生生态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在水生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开展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最多的。除前面提到的生态流量、生态调度、分层取水外,还有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鱼类栖息地保护、河流连通性恢复等措施,以减缓工程建设和运行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

过鱼设施是减缓水电工程大坝阻隔影响,恢复河流连通性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鱼道、仿自然旁通道、升鱼机、集运鱼系统、网捕过坝,以及不同过鱼方式的组合方案。

   通知公告

【编辑: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