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雷锋网AI掘金志邀请到了宇视安全&网络解决方案总工王连朝做客雷锋网公开课,以“如何建设安全的物联网+安防解决方案”为题进行了干货分享。
王连朝认为,科技不断的创新发展,物联网技术和相关的大数据、智能应用广泛地与传统安防应用深度融合。物联网+安防系统在普遍应用的同时,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安防自身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只是通过外部来防护,很难做到完全的安全,所以安防产品自身的可靠性是系统安全的根基。王连朝从感知层、传输层、管理层和应用层四个层面出发,结合宇视的产品、技术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分享。
以下为王连朝分享内容节选,雷锋网AI掘金志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全球公共安全和智能交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全景、数智、物联产品技术为核心的引领者。
我们一直是安防IP化的倡导者,也走在了IP网络监控的前列。
宇视经过了8年的历程,实现了营收16倍的增长,交付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全世界的145个国家和地区。这段时间整个公司的成长也是比较快,2014年我们就进入了全球Top12,2018年进入全球前四。
公司在技术上得过一些重要的奖项。2010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网络安全方面的实现公私网穿越的专利奖;雷锋网2019年度AIoT智能城市创新的企业奖。
在研发团队方面,我们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实力在业内都是比较领先的水平。软件在业内达到了CMMI 5级认证,这是安防业界最高水平。
在创新能力上,我们是国家知识产权的示范企业;浙江省发明专利授权量50强,排名第二。我们现在有2000多件专利申请,几乎每天新增1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94%的发明专利授权率业界第一,人均发明专业业界第一。
宇视对视频的安全比较重视,在安全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我们在2011年就拿到了中国专利优秀奖:广域互联安全UNP; 成立安全实验室。在此之后宇视一直在做视频安全研究,比如高安全的存储、高安全的传输和社会资源的接入等这些方案。2016年发布了燕山准入网络安全方案;2017年推出了数据安全加密幻影方案,保障了金砖峰会;2019年成为了公共安全视频网络安全的监测预警的支撑单位;安防行业内首家符合欧盟GDRP法案等等。
物联网及物联网的基本架构
随着科技不断的创新发展,物联网技术和相关的大数据、智能应用广泛地与传统安防应用深度融合。物联网+安防系统在普遍应用的同时,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20世纪90年代物联网的概念提出来,到现在经过了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大家对物联网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了。
根据ITU的定义,物联网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一定的约定协议,让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
总而言之,物联网是一种网,它在应用中实际上也更多的与现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相结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所以物联网也被称为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
物联网的基本结构,从下往上我们可以认为是三个层级。
最下面叫做感知层或叫数据采集层,就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因为这里采集的数据是物理存在的,所以数据是比较真实的,也比人工采集更便捷,这也是物联网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原因。
在数据采集之后,要做一些简单的数据预处理,经过数据预处理之后,会将这些数据通过传输层进行传输。
中间叫传输层,在进行传输时,就要考虑到异构网的融合,需要将ZigBee、Lora、WiFi等技术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5G等下一代网络相融合,形成高效、稳定的传输网络。
通过传输网络之后,这些数据会送到应用层。应用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服务平台,基础服务平台对数据进行接收和处理。在这个基础服务平台之上,就是应用层,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像智能家居、环境监测、智能交通,还有智能安防等应用。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实物联网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作为物联传感过程的重要部分,摄像机视频数据信息,占据了全世界约一半的数据存储量。智能安防是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安防系统有力的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快速落地和推广。
安防系统建设中面临的安全风险
那么作为物联网的应用,安防系统在建设中面临哪些风险?
在2017年物联网安全研究报告中,就已经发现物联网的设备暴露在互联网之下,普遍存在被攻击、被利用的风险。其中,路由器和安防设备暴露的数量最多。
2019年的物联网安全事件中,主要是三类:漏洞和弱口令、准入控制乏力、应用监管不足。
其中,有一半是漏洞和弱密码造成的。漏洞和弱密码的风险就是很容易被控制,然后设备被利用从而造成信息泄露,或引发DDOS攻击。比如之前英国部分学校的安防系统中,摄像头因为弱密码而被控制了,视频被泄露,引起了所有英国学校学生的恐慌。
除了弱口令和漏洞的风险之外,在整个安防系统建设中,设备的准入控制是缺少的。IT系统比较成熟,所有的控制考虑得比较周全的,也是因为大家对IT系统上的黑客攻击、网络风险的暴露都有认识。但是在安防系统中,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有个例子,2018年,某地的交警处罚系统被黑客侵入了,造成了非法销分,其实原因就是安防系统没有对设备准入做控制。
另一个风险就是应用监管不足,视频信息被内部人员泄露。无论是安防系统的个人使用者还是主管方,对这方面的意识都比较缺乏。近年来关于隐私泄漏的事件也很多,我看到两个例子,一个是某明星去某个酒店,和朋友约会,被别人从视频系统中拍摄下来,泄露出去了。另一个是在某地一个医院,某个病人整个手术过程的视频信息也是被别人拍摄后泄露,这些事件也引起了相关的法律的一些纠纷。
安防产品自身的可靠性是系统安全的根基
漏洞和弱口令风险说明一个问题:安防产品自身的可靠性是系统安全的根基。如果自身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只是通过外部来防护,很难做到完全的安全。
造成产品本身安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组织管理的不足,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安全设计,项目实施不规范,没有考虑漏洞发现、修复和响应机制等等。我们看到互联网上有很多的相机被控制了,但是因为设计的原因,或者是没有这个机制,导致很难去修复。
二是技术防范手段不足,存在弱口令,预留后门,或者软件开发本身是不规范的,缺失认证机制、数据明文传输等。
宇视在这方面是有一些经验的,因为我们拿到了CMMI5级的认证,同时我们集成了U-IPD的开发流程,无论是在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等各方面都考虑到了安全性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希望行业内的企业在软件开发时,一定要重视软件开发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要建立整一套的产品安全开发流程。
在产品和解决方案发布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整个流程,建立正式安全的发布机制,来保证这个产品必须是经过了正规、严格的测试之后才发布出去的,也必须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发布。也就是说产品首先要保证自己是安全可靠的才能对系统做根本支撑。
最后,对于产品发布后,要成立专门的安全应急响应团队和机制,来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响应。比如今年2月份网上曝光说有黑客对中国互联网上的设备进行攻击,我们公司及时的响应团队去分析,帮助我们的用户避免遭受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