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Power Generation

发电企业协作网
  • 2024火电低碳化改造技术论坛暨环保、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交流研讨会
  • 全国热电节能减排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 第八届全国热电产业年会暨清洁供热 技术交流研讨会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要闻动态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合法性和应对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或EU)自2005年开始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以后,一直面临其自身的减排措施与其他国家不同而造成的竞争问题,主要是欧盟内部的生产者因为需要承担碳减排义务,因而相对于欧盟外部没有被强制要求采取碳减排措施的国家的生产者,其生产成本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矫正这种因为率先采取激进的碳减排措施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欧盟十多年前即开始酝酿碳边境调节措施。随着在欧盟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免费分配的排放权配额减少,排放权配额的拍卖比例在2020年上升为70%,欧盟内部生产者的减排压力在持续增加,矫正竞争劣势的期望再次加强。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和目的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进展

  2021年7月14日,欧盟公布了碳边境调节措施(以下简称为CBAM)的立法建议,将新的《碳边境调节措施条例》的框架公布出来。欧盟计划《碳边境调节措施条例》自2023年起生效,并自2026年开始正式对进口到欧盟的钢铁、铝、水泥、化肥和电力实施碳边境调节措施。

  2022年3月,欧盟理事会也基本同意了就碳边境调节机制进行立法,仅在有限的细节问题上与欧盟委员会的建议有分歧,诸如欧盟理事会主张建立欧盟一级的机构来集中统一管理碳边境调节机制下的进口方的注册,而不是如欧盟委员会建议的由各成员国分散管理;欧盟理事会还建议法案中应包括避免对小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规定。

  2022年5月17日,欧盟议会的环境、健康和食品委员会也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议案,同时对法案文本提出了几点重要的修改意见:

  第一点是增加了法案适用的行业,从钢铁、铝、水泥、化肥和电力扩大到有机化工、塑料和氢,共八个行业;

  第二点是将企业外购电力中的间接排放也纳入了碳边境调节的范围;

  第三点是将碳边境调整措施的过渡期由三年缩减为两年,即从2025年开始对进口产品进行实际的调整。

  在欧盟议会的环境、健康和食品委员会通过该议案后,欧盟议会还将对此议案进行最终的表决。从现在欧盟各国对该议案的态度来看,议案最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非常大。即该议案明年即可能影响到中国的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有机化工、塑料和氢的对欧盟出口,在2025年前,此影响仅为碳排放数据的申报,但从2025年开始,出口欧盟的这些类别的产品即将受到欧盟碳边境调节措施的实质影响。

  欧盟碳边境调节措施的目的

  EU宣布CBAM的目的是对冲碳泄漏风险。碳泄漏的危害是:一是减损对减排有严格要求的国家的减排政策和法律的效果,增加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因为高排放产业的转移,排放总量并没有减少;二是在减排严格的国家,化石能源价格上涨,而减排宽松的国家,化石能源价格低,从而进一步刺激减排宽松的国家的化石能源消费,使得减排宽松的国家可以“受益”于减排严格的国家因减排而引发的化石能源价格差异;三是碳泄漏还将对采取严格减排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碳密集型产业的向外转移,使得留在区域内的碳密集型企业的投资相比于转移出去的投资的收益可能降低,很多产业的投资都可能要考虑排放成本对收益的影响,最后可能使得投资人减少对采取严格减排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四是产业转移和投资的流失将间接影响采取严格减排政策国家和地区的就业。

  对于碳泄漏问题以及前文所说的欧盟因率先减排而产生的不利竞争问题,经济学家能够给出的矫正方式,就是碳边境调节措施。当然,如果全球各国能够在减排措施上达成一致,那也可以根本性地解决碳泄漏问题。但现实情况是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达成以后,经过近30年的协商,各国仍然没有就减排温室气体的实质义务和措施达成一致。欧盟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解决碳泄漏问题,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措施立法建议。欧盟拟议的碳边境调节措施就是要求向欧盟出口的产品,与欧盟生产的同类产品或相竞争的产品,承担同样或相似的减排义务,具体的措施就是在每年5月31日前,由得到认可的申报人就进口到欧盟的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缴纳碳边境调节措施证费用,这种电子证书的价格,与欧盟内部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价相关联。单边的碳边境调节措施是在多边减排安排缺位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一种次优选择。

  有人主张,中国的碳排放,不全是由中国消费产生的,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应该算在进口方,例如欧盟国家的头上,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被视为为进口国的消费者或者用户生产的。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措施有力地回应了这种观点:既然是为欧盟生产的,那么碳排放也应由欧盟来管理,生产者的减排负担也必须一视同仁。否则,中国的出口产品,为中国拉升了GDP,解决了部分就业繁荣了国内经济,最后排放却算到进口的欧盟国家头上,但又不参加欧盟的减排计划,这样也是不公平的。

  欧盟碳边境调节措施是否符合WTO规则?

  EU CBAM不是关税,是EU成员国的国内规章。

  CBAM是否违反非歧视待遇原则?

  CBAM是否违反非歧视待遇原则?CBAM是否违反非歧视待遇原则?

  第一,CBAM不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对所有外国产品基本无歧视地实施,豁免CBAM措施的领土都是已经建立了与欧盟的碳市场相连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家。

  第二,CBAM与国民待遇原则不完全相符。欧盟在边境对进口产品所施加的减排义务不得高于其境内相同产品所负担的减排义务,但可以低于国内相同产品所负担的减排义务。

  确定外国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发生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其数量并不能通过产品到达进口国后常规的商品检验来确定。而不同的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不太一致,能源消耗上有一定的差异也是正常的。确定来自不同的外国生产者所生产的每一批货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对于要实施碳边境调节措施的国家而言,是行政管理工作巨大的负担。如果要求外国的产品承担的减排数额过高,显然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如果数额过低,又起不到使外国生产者与本国生产者承担相同的减排义务的立法目的。

  为了使欧盟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外国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欧盟在碳边境调节措施实施的第一阶段,只选取了钢铁、水泥、铝、化肥和电力五类产品,这使得工作量能够显著地缩小;此外,欧盟计划《碳边境调节措施条例》开始实施的前3年仅要求进口方申报产品的排放数量,并不需要就排放温室气体缴纳费用。进口方应该委托在欧盟境内注册的合格的申报人进行申报,申报人应该有经济注册身份号(即EORI)。也就是说,欧盟用2023~2025年3年时间来收集进口产品的排放数据,并测试进口产品排放数量申报系统,以便2026年开始可以比较准确地实施碳边境调节措施。考虑进口的上述五类产品的总体数量和不同的来源,准确地计算它们在原产国的排放量,并且根据欧盟的碳市场变化的碳价,相应地计算出进口产品的减排负担,仍然是实施碳边境调节措施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虽然对进口产品的排放数量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但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负担,即进口申报人必须提交的碳边境调节证书的价格仍然是与欧盟的碳排放权市场上的碳价挂钩的。也就是说,中国产品减排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是按照欧盟市场上的碳价来计算的,这对中国的产品而言是非常不公平不合理的。中国产品的减排负担,应该按照中国市场上的碳价来计算。从这一点来讲,欧盟给予进口产品的待遇低于其给予本土产品的待遇。

  也就是说,欧盟给予中国产品的是一种表面上的同等待遇,即欧盟的同类产品负担了什么减排成本,中国进口的相同产品就应承担同样的减排成本。但这种表面的同等待遇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同等待遇:即欧盟产品是按照欧盟的减碳成本来减碳的,但中国产品却不被允许按照中国的减碳成本来减碳。例如,2022年5月欧盟碳市场的碳价大约是73欧元,同期中国碳市场的碳价大约是58元人民币。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应该被允许生产者在中国按照中国的成本减排,因为EU CBAM的目标是清除碳泄漏和减排,而不是为欧盟征收财政收入,所以措施的重点是有关产品是否实现了减排,至于减排的成本,应该由生产者所在的市场决定。

   通知公告

【编辑: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