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入,新旧动能转换逐步加快,2020年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由于经济结构转变、新旧动能转换、贸易摩擦出口疲软,2019年用电需求增速下滑。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全国范围展开一场疫情防控的攻坚战。疫情的冲击直接影响了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发展,视其持续时间对全年的经济发展影响尚难准确评估。多方面因素对2020年用电量产生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用电量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势必也会受到疫情的冲击,受多大影响成为焦点。本文总结了2019年用电需求现状,分析2019年用电需求增速下滑的成因。结合疫情的发展态势,根据疫情结束时间的相关研判,分析疫情对经济和用电量的短期冲击。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基本面的转变,研究疫情对经济和用电量在中长期产生的影响。分情景预测2020年用电量,展望2020年电力装机并对电源发电情况进行研判。
2019年用电需求现状分析
用电增速回落
2019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7.2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比2018年(8.5%)下降4个百分点,用电需求显著放缓。通过对比2000~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及增速不难发现,全社会用电量呈周期性波动增长的趋势(见图1)。从2001年开始,用电增速进入每7年一个周期的波动增长,用电需求增速分别在2001、2008和2015年触底后回升。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8.5%,达到近7年增速峰值,2019年用电增速触顶后回落符合用电需求波动增长趋势。
分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成为拉动用电需求的主力军(见图2)。2019年第一产业用电量为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保持平稳增长;2019年第二产业用电量4.9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2019年第三产业用电量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2019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分别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和0.8个百分点,合计拉动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拉动的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1.0%,比第二产业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高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提高尤为明显,为10.1个百分点。
成因分析
2019年用电需求增速回落,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主要支撑。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扩大,引领经济增长的地位逐渐稳固,拉动经济增长能力高于第二产业。2019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8%,远低于三产服务业。工业(主要是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下滑,第三产业用电量保持中高速发展,耗能降低。2019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3.1%,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逐步推进,旧动能逐步退出,新动能发轫但尚不稳定。旧动能逐步退出,作为旧动能的代表,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增速2%,同比下降4.1%。代表新动能的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和其他制造业用电增速分别为4.2%和6.3%。2019年制造业用电量增速为2.9%,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这说明,传统高耗能行业逐步退出,但新兴行业发展并不稳定,不足以支撑制造业保持原有的用电需求增速,进而拉低了全社会用电量。
三是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带来短期扰动,出口动力不足。2019年GDP增速6.1%,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经济下行略有显现,仍在预计区间。自2017年8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尤其是2019年以来东部沿海外向出口特征显著的外贸和经济大省用电量增速呈现出下滑趋势,金属制品、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表现尤为明显。出口动力不足,2019年出口同比增速仅为0.5%。

四是受台风影响,2019年夏季气温整体与2018年相比偏低,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需求增速降低。通过对比各产业分季度用电增速可发现,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在第三季度用电增速明显低于其他季度。第三产业第三季度用电增速7.7%,低于其他三个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用电增速分别为10.1%、8.6%和11.8%)。城乡及居民用电更为明显,城乡及居民第三季度用电增速1.2%,低于其他三个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用电增速分别为11%、7.7%和3.7%)。2018年温度异常拉高了用电需求,加之受台风天气影响,2019年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第三季度,用电增速出现下滑。
疫情对2020年用电需求影响分析
为应对肺炎疫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各地政府启动疾控响应机制。电力行业作为与国民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性行业势必受到影响。
疫情对用电需求产生的短期冲击
此次疫情暴发正值春节期间,部分城市采取了封城、交通管制、禁止人群聚集等措施抑制疫情发展,这对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教育文化娱乐业等行业无疑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控制疫情发展,全国推迟了部分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的节后复工时间,纺织、电力电子代工等行业受到影响。上下游行业需求、消费波动逐步波及同一产业链的制造业,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对一、二产业造成的影响越明显。疫情短期内对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用电量水平产生巨大冲击。
经济发展停滞和能源消耗降低的同时,用电水平受到短期冲击显著。由2019年全年用电量数据来看,疫情直接影响的第三产业用电量占比达30.5%,疫情较为严重的中部和东部城市用电量分别为47.2%、18.7%。此次疫情对第一季度用电量产生巨大影响,2020年2月前三周用电量水平仅恢复到节前的70%;而在无疫情影响条件下用电水平应恢复到节前的90%,损失电量约20%。可佐证的数据是节后期间沿海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下降40%左右,目前正缓慢回升,浙电、粤电日均耗煤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疫情的稳定,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后用电量将恢复正常水平。
结合以上分析,预计2020年1~3月全社会用电量约为1.55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疫情直接影响全社会用电量约为2160亿千瓦时,每推迟复工一周可削减310亿千瓦时用电量。
疫情对中长期用电需求有着深远影响
从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用电需求角度来看,与此次疫情相似的就是2003年非典疫情。由于2003年我国出口在WTO带来的红利中高速增长,因此经济强烈的增长势头填补了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速产生的影响。但此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有明显差别,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巨大转变使得此次疫情对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用电需求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的转变有以下方面:
一是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潜在增速降低。2003年非典时期,是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高速上升期,经济潜在增速较高,可达到10%左右。随着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人口红利萎缩、宏观杠杆率较高等因素导致经济潜在增速下降至6%左右。二是经济结构转变。三产占比由2003年的32%上升至2019年的54%,新旧动能转化使三产和二产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三是外需拉动经济作用天差地别。2003年出口同比增速34.6%,而2019年出口同比增速仅为0.5%。目前我国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增速持续放缓,面临经济下行、消费疲软、新旧动能转换不稳定等问题,疫情对经济中长期影响对比2003年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