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空天海洋产业。大力发展通航整机、无人机、中小航空发动机、起降系统和辅助动力系统。加快发展北斗芯片、算法、终端集成和平台运营服务,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培育壮大低空经济,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红利,优化综合安全保障体系,拓展多样化通航服务。积极发展商业航天,加快扩大特色商用卫星制造和组网规模,参与国家综合PNT体系、卫星互联网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先进船舶关键系统、海洋机器人、海洋作业平台等装备研发,推进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产业化。深化央地战略合作,全力推动新型飞行器及发动机整机布局。
(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1.人工智能。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类脑智能、具身智能、多模态智能等前沿基础研究,着力推进大模型基础架构、人机交互、人工神经网络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同向发力,积极培育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布局开发高性能智能芯片、感知器件,努力推动超大模型智能计算技术突破。鼓励建设安全合规的高质量中文语料库,有序推进工业数据集建设。跟踪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强化行业应用算法模型研发,推动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元宇宙、大健康、文化创意、网络安全等领域产业化发展。
2.生命工程。重点攻克工业菌种创新迭代、药物生物合成等前沿技术,加快发展生物制造。着力推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编辑、细胞免疫等疗法研发,不断突破新型生物药物。促进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推动人工生物设计、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领域创新。
3.量子科技。突破量子时间测量、量子重力测量等技术,逐步推进产业化应用。开展量子编程、量子密码学、量子机器学习、量子感知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部分研究成果向实用化、工程化发展。
4.前沿材料。围绕新型生物材料、纳米催化剂、新型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高效储能材料等石化化工前沿材料和液态金属、金属纳米材料、非金属低维材料、超导材料、超材料等金属非金属前沿材料,加快先进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创新能力建设,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深海空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实施路径
坚持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实施八大行动,优化产业生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科技创新攻坚行动。以“4+4科创工程”为引领,加快引进“大院大所大企”,努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共享。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强化创新平台成果导向,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联盟,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强未来产业基础与应用研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投入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完善科技要素市场和中试、验证平台,组织开展自主化创新产品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省内转移转化。
(二)产业集群提质行动。抓好现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着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挖掘区域特色产业比较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促进产业高效集聚发展。实施产业项目支撑工程,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服务推动本土优势企业扩能升级,稳步提高产业投资比重。加强央企对接服务,以项目为载体,大力争取央企入湘发展。加强跨省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三)数实融合升级行动。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力实施“智赋万企”行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强标准引领和专业服务,分行业领域推广智能制造。加快商贸、物流、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湖南“种业硅谷”,加快设计育种发展,扩大精准饲喂系统、农业机器人、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等智能装备应用,积极发展农业工厂、智慧农场。
(四)基础设施提效行动。构建坚强能源网络,优化煤电支撑,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强外电入湘通道建设,健全新型储能体系,完善汽车充电充氢设施,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深入推进“气化湖南工程”,完善油品输送网络,推动长输管网同网同价。提升综合交通效能,完善“三纵五横四网多点”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打造长沙机场区域特色现代化国际航空枢纽,健全综合交通微循环体系。优化物流枢纽布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布局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和物流园。畅通高速信息通道,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区块链超级节点等布局,打造全国先进绿色算力枢纽。构建安全水网,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和防洪枢纽建设,高水平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粮食化肥、应急物资、油气煤炭等重要物资及产能储备体系,加强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畅通储备物资供应网。
(五)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加快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重点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推行河湖厂网一体化维护运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工业炉窑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六)企业品牌培育行动。加快龙头链主企业培育,支持优势企业扩能升级和“走出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省内企业供应链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尊重和弘扬企业家首创精神,持续加强企业权益保护。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推广品牌管理体系标准,推动品牌评价市场化,讲好湖湘品牌故事,构建高质量品牌体系。
(七)产业大军锻造行动。瞄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引进一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供需精准对接。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优化高等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保障企业高技能人才供给。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百万高校师生创业就业、以乡情为纽带的千万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充实产业发展有生力量。
(八)改革开放赋能行动。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争取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和权益分配、科技创新金融等改革,激活创新动能。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薪酬制度和招商开发建设运营机制,分期分批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推进园区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实现中非经贸博览会市场化运作,加快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能级提升,畅通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提高营商便利指数,扩大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强海外矿业合作开发,支持重要资源、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进口。突出产业生态精准招商,着力招大引强、补链延链,吸引湘商回归。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统筹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协调机制,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开展重大产业政策出台会审和动态评估,着力提高产业政策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