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Power Generation

发电企业协作网
  • 2024火电低碳化改造技术论坛暨环保、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交流研讨会
  • 全国热电节能减排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 第八届全国热电产业年会暨清洁供热 技术交流研讨会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 热烈祝贺:“2024燃煤电厂安全环保提质增效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3月28-30日于广东江门成功召开

   要闻动态

纾得点点通 直挂中枢立——就解读纪委对同级党委监督意见,对破解一把手和同级监督难的思考

  1月16日,国家能源集团印发了《关于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及其班子成员监督工作的意见》(国家能源党〔2020〕7号),这是集团公司党组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促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是压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抓住关键少数的制度安排,更是深化“三转”工作、构建“三不腐”体系、导入“四种形态”的创新举措,意见制定出台及其组织实施,对于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破解“一把手”和同级监督难题,贯彻中纪委国家监委部署要求,促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内控监督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引领、指导、规范和现实意义。

  该《意见》文本共5个部分,明确了5项原则,指向监督的7种表现情形,细化了23个“是否”的定性内容,列举了8种监督方式,强调了3项要求。《意见》基本内涵与党内法律法规高度契合,与《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以及《准则》《条例》等都是一脉相承的。

  应该说,能够贯彻执行该《意见》,就能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这个难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贯彻好,真正地落地见效,找准难点、痛点和堵点,把握主线、核心与关键,推出有的放矢、靶向治疗、标本兼治、一以贯之的措施,把贯彻落实该意见的过程变成提高监督效能的生动实践。

  ——难点。一是视线受阻、难以聚焦。运营管理工作,必然涉及到人财物、事权决策、自由裁量权行使。因为岗位、职责分工、赋权差异,一些工作必然会绕着走,躲避监督,寻求短路链,打打迂回战,以期游离于监督之外。在通常情况下,对于党政“一把手”是仰视监督,视线容易遮挡,对班子成员是平视监督,视野不够宽广;曲径幽通的“折射”监督,效果容易打折扣。抓不住、找不到、看不见、摸不着,话语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知情权不平衡……光学成像原理决定,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二是运转错位、难以执行。监督,用之愈锐,弃之则殆。尽管说,当前还没有那个纪委,与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但是,这边讲监督,那边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纪委讲意见,领导讲团结统一、合作共识;上面讲行权,内部讲民主集中、组织原则;问责讲担当,团队讲分工自主、绩效评价……凡此种种,监督切口打不开,纪检业务不融合,机制运转不协调,在空间和向量上,存在错位和游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监督意见如何掷地有声,直接决定监督存在。而让意见化为班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提高刚性约束,最终落到实处,不仅取决于监督的质量本身,还在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贯穿其中的是一个重大课题。

  ——痛点。一是不愿对眼神。人总是不愿意在监督下工作,众目睽睽之下,总感觉不自在,所谓如芒在背,说的就是这个现象。同在屋檐下、共用一口锅、同乘一条船,监督聚焦的更多是负面清单,泼冷水、紧箍咒总会大煞风景,是要得罪人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把监督看成是挑刺,而不是栽花;容易把执纪看成是博弈,而不是制衡;容易把意见看成是分歧,而不是进谏,容易把问责看成是负能量,而不是正能量;容易把监督看是捆绑绳索,而不是解锁圈套……二是不想开药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需严格规制并从之,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治未病、医欲病、疗已病”,需要“猛药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伤”,这种感受就更加明显了,基于这样的考虑,一些监督者怕找麻烦,畏手畏脚、一团和气、自甘退出,监督起来就不够理直气壮;三是不甘受冷落。一方面,纪检的工作在于潜绩,工作没有在创造价值的第一线,工作成效不可直接衡量,行使监督权直接动能不足。还有的基于自身处境考虑,患得患失,监督力量的投入加强,会把自己置于体制内的对立面,忌惮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境界;另一方面,还有监督者自我原因,所谓“公生明 、廉生威”,指的就是这个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问题一大堆,即便是有所纠葛,那腰杆子自然不直,容易沦为别人指指点点的笑柄。

  ——堵点。从机制的适宜性、逻辑性、科学性上来分析,这个《意见》贯彻,一些思想桎梏还需要打开,一些理解偏差还需要澄清,一些职能定位还需要明晰。如:《意见》基本原则(一)明确:“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同级监督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这个表述又回到了监督的第一责任还是党委主要负责人,该条款到底如何理解?又如:一些定性表述难于把握,“三个区别开来”让一些操作总是有所偏废。①政治建设、严格组织生活与监督执纪、党风廉政过于雷同;②“请示报告”与“监督赋权”还需区分明确:“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监督”,既然明确接受同级党委领导,监督党委主要领导的通道本质上还是阻塞的;③民主集中制与独立监督权的缺少界定。要从“四个服从”来讲,纪委的监督不许不能凌驾于纪委之上,监督与管理的划分,纪委书记是党委班子的副职,纪检监督是监督的再监督,纪检监察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不能代替管理,纪检监察不要越殂代疱、变成延臂管辖;④监督方式的有效性有待商榷。《意见》明确,“日常谈话提醒、日常沟通交流”都是监督的方式。我认为效果有限,批评与自我批评、述责述廉的实际效果应用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可能更是我自身存在问题的意识反应。

  关于这个问题,甘肃公司纪委书记涂红君,在2020年3月25日纪委例会上强调:“要挺纪在前,解决好‘想不想监督、敢不敢监督、能不能监督’的问题,善于坐冷板凳、当黑脸包公,切实履行监督主业主责,协助党委做好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加强理论学习,对如何发挥好约谈作用、使用好纪检建议书、理解‘四个服从’的深刻含义等深入思考,结合企业长期形成的廉洁文化实际和政治生态现状,探讨创新同级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办法,立项攻关、总结经验、形成成果,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把接受和认可同级监督落到实处。”很能说明问题。

  按照领导要求,结合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下功夫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敢监督,增强监督胆识。使其不任性、不擅权、不逾矩。关键是纪委书记本人,看你有多大胆识。一个“敢”字,标注了担当的高度、风格与境界,要诠释这个“敢”字,就要不忌惮得失、不放纵忽微,敢一声断喝、知行合一。现在,一系列制度机制,初衷都是为这个“敢”字来撑腰打气的,比如:三为主的机制,就是以组织为强化监督赋能;深化“三转”改革,就是用革新的办法舒筋活络;强化“四种形态”应用,就是为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调整纪委书记分管职责,做减法是为了更好地做加法;以斗争精神强化监督,就是让担当成为搏击的能量……对此,只要站稳立场,甘当吹哨人、不当老好人,甘当逆行者、不做墙头草,敢当守门员、不当稻草人,干当风行者、不当和事佬,不捏橡皮泥、不打擦边球,敢于说不,不和稀泥,不睁只眼闭只眼,不雾里看花,既不带有色眼镜,也不门缝里看人,不患得患失,不为个人毁誉缠绵悱恻……做到了这一点,就守住了根本,制度就是一堵防火墙。

   通知公告

【编辑: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