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核电投资407亿元,同比增长13.4%。国内企业新签“华龙一号”机组2台,新签出口巴基斯坦恰希玛C5项目发电机1台。近期江苏徐圩一期工程1#2#、广东陆丰一期1#2#、山东招远一期1#2#、浙江三澳二期3#4#、广西白龙一期1#2#,共5个项目11台机组获得核准,其中徐圩一期拟建设2台“华龙一号”压水堆机组以及1台HTR-PM600S高温气冷堆机组及配套设施。核电建设整体稳步提速,带动设备制造企业订单增长,部分企业新增订单同比增长接近100%,大部分核电设备企业经营情况趋稳。
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风电投资790亿元,同比增长3.8%。国内整机制造企业中标容量8282万千瓦,同比增长70.4%,中标量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约76%。其中陆上风电中标7618万千瓦,海上风电664万千瓦,同比增长均超过70%。国内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海外订单中标622万千瓦,占总中标容量的7.5%,同比增长超过60%。部分风机价格从低价中标逐渐开始理性回归,但“价格战”问题依旧严重。根据2024年上半年财报,多家上市整机制造企业风电机组销售业务普遍处于亏损或濒临亏损的状态。同时,随着行业进入平价时代,快速降本的压力传导至产业链上游环节,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都对制造端的盈利能力构成了挑战,风电制造领域优胜劣汰更加激烈。
4.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逐步自主可控,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健全。
上半年,发电设备行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加强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哈电集团承建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扎拉500MW冲击式水轮机模型通过验收;研制的世界最高额定水头天台抽水蓄能项目首台导水机构顺利通过业主验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万伏级高温高压湿绕组电动机成功投产;参与研制的中国出口海外的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通过最终验收;承建的世界首台10万千瓦双塔一机“光热储能+”吸热器的核心部件产成发运;参建的湖北应城世界首台(套)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一次并网成功;建立4个远程运维、17个焊接数智化“揭榜挂帅”项目,“哈电云”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18MW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东方锅炉设计制造的行业首台尾部三烟道二次再热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锅炉正式投运;自主研制的15MW重型燃气轮机总装下线;承制的全球功率最大500MW冲击式水电机组完成水力研发;研制的世界首台(套)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透平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兆瓦级天然气压差发电机组成功投运;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清洁高效电站锅炉核心部件高温段蛇形管制造智能工厂正式投运。
上海电气集团与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首根660MW超超临界机组国产FB2中压转子材料产成;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总承包的首套国产化2万吨/年特种石墨浸渍生产线项目通过验收;设计并制造的全球首台18-20MW级风储荷网机组在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下线;构建的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在江苏滨海投运;所属的恒羲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首个海外光伏项目组件顺利发往中东;顺利完成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实现等离子体放电主机系统的三大核心部件外真空杜瓦、真空室以及内外冷屏的制造工作。
中国长江动力集团全新一代高转速反动凝汽式汽轮机组并网发电。西子洁能参建的首个大型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灵活性改造技术及系统解决方案示范项目正式落地。济锅集团自主研发国内首台的150t/d小型垃圾焚烧锅炉顺利通过能效测试。
金风科技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兴安盟风电耦合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正式开工;与三峡集团联合开发的批量应用最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GWH252-16MW机组全容量并网;完成了全国首个构网型风储场站220kV黑启动及微网人工短路实验。运达股份助力打造我国最大规模的辽宁华电铁岭离网风电制氢一体化项目正式进入商业运行阶段;与巨石集团共同投资的全球首个180米超高混塔批量商业化应用项目并网发电。明阳集团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OceanX明阳天成号”正式完成安装。
中国一重研制的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用大型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护环科研试制锻件成功交付;承制的世界最大3000吨超级浆态床裕龙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批量化交付。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件单体重量最大的不锈钢转轮体-老挝琅勃拉邦水电站水轮机不锈钢转轮体顺利通过多方检验;攻克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FB2中压转子锻件全流程关键核心技术。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与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能源电力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新能源供应不稳定性、清洁能源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发电设备行业需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需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健全发电权交易机制,加快完善碳市场,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加强区域网间协调配合,完善煤电灵活性改造统筹机制,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和供热机组容量电价补贴机制等。
2.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我国发电设备行业体量规模世界领先,但行业标准化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面临核心标准不足、标准生成效率与实际需求存在矛盾、标准“走出去”困难等问题。需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如建立发电设备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国情的燃煤机组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的技术指南和电量计量标准;完善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相关标准规范,提升风电、光伏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加强核电设计标准化建设,推进“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和高温堆等机组设计标准化;完善抽水蓄能设备制造标准,统一电站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生产运维、与新能源联合运行等领域标准;积极推进我国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升级等。
3.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电设备行业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主要集中在关键材料、基础性和通用性工业部件、芯片、控制系统和设计软件等方面。建议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工作,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发电设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牵头组织用户企业、设备制造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等措施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强化重大工程或示范工程引领,优化首台(套)相关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保障发电设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康稳定发展。
4.品质为本,培育新质生产力,差异化战略引领市场破局。
近年我国新能源行业需求总体持续向好,头部企业依靠资金、技术、成本和渠道优势,不断扩大规模,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行业产能的扩张及技术进步,设备产品价格逐步降低,企业在成本管控及产品性能上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同质化竞争,应持续加大在核心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增强售后服务等方式,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引领市场破局。
二、未来形势研判
(一)国际市场形势及发展目标